案例指導能否指向公平?
來源:四川圣興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22日 查看次數:1081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第一批指導性案例。這次發布的4個指導性案例,包括民事和刑事案例各2個。指導性案例所確定的裁判要點,對人民法院審理類似案件、做出裁判具有指導效力,法官在審判類似案件時應當參照,并可以作為裁判文書的說理依據加以引用。(12月21日《人民日報》) 我的理解,案例指導一是統一對某些問題的理解,二是對自由裁量權作必要的規范。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是合理的,但是自由裁量權過大,弊端也很大。首先,因為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不同,導致大量的“同案不同判”問題以及法律的不確定性,引發司法信任危機。比如,云南的李昌奎奸殺案,云南高院二審改判死緩,引發的爭議不僅在公眾輿論與法院之間,司法界內部也有爭議,而云南高院最終以再審改判死刑,表面看是一種對錯判的糾正,實際上該院很多法官并不服氣,迫于輿論壓力的成份是顯而易見的。 最近鄂爾多斯中院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一農民2151萬元罰款,也引發強烈爭議。法院認定實際售價、統計假冒商品數量的口徑,網友與學者均有質疑。更有評論指出,這又是司法選擇性重判,對平民百姓嚴刑峻法,對權貴則寬仁有加:福建紫金礦業污染事故造成嚴重生態問題,大面積水污染、大量魚類死亡,才罰九百多萬;康菲石油在渤海灣搞得驚天動地,日前也只罰了20萬,是否賠償漁民的問題,至今不予立案。可是面對平民百姓,“法律嚴肅性”總能充分體現,比如河南“天價過路費案”,雖說在輿論的壓力下作出糾正與重審,但是司法公信的損失卻已既成事實。而這些情況發出的警示則是,法院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應有一些規范的指導性標準。 其次,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很容易導致司法權力尋租。那么,在消除司法腐敗問題任重道遠的語境下,以指導性案例節制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具有制度性防腐的意義。 案例指導制度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它是司法上的一個進步。不但使司法審判的依據更加規范化,而且利于社會各界對司法的監督。新聞來源:武漢晚報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