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5年曲折反復,引起全國廣泛關注的“金駿眉”商標爭奪風波,終于在最近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和局“收官”。
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派員前來作專題調研、武夷山市政府扮演“和事佬”的背景下, 經過多次協商溝通,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山茶業有限公司已與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正式簽署了一份“金駿眉”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就“金駿眉”商標使用問題達成共識。根據合同約定,正山茶業有限公司又名元正公司,完成“金駿眉”商標注冊核準為自然商標后,將“金駿眉”商標依照所制定的使用標準,許可給武夷山轄區內符合要求的企業使用。
實際操作中,正山茶業有限公司將把“金駿眉”商標授權給茶業同業公會來管理,然后同業公會再授權給其他企業使用。也就是說,今后凡是武夷山區域內符合資質要求的企業,都可以向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申請使用“金駿眉”商標。
“金駿眉”創造了中國茶葉高端品牌的一個“神話”,直接推動了中國紅茶產業的蓬勃發展。然而, 這種由芽尖精制而成、烏黑之中透著金黃的茶中驕子,自從誕生以來就與爭議相伴隨。關于“金駿眉”的起源有著多個“版本”,其中在業界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2005年7月15日午后,正山茶業公司江元勛董事長在與幾位北京友人的閑聊中,萌發了創新正山小種紅茶工藝的具體思路,遂指導研發部門進行實驗性嘗試,之后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試嘗過用新工藝制出的紅茶后,根據其外形色澤、茶芽來源,以及當時擔任制茶師的梁駿德先生名字中的“駿”字等元素,將其命名為“金駿眉”。
在研發出了“金駿眉”這個新品種后,正山茶業沒有立即注冊商標。由于需用野生茶芽尖手工制作,產量很低,最初參與研發的幾人還寫出了介紹制作工藝的《駿眉令》,交給同村的其他茶廠,一起推廣生產“金駿眉”。
“金駿眉”高貴出身依托于三個基本條件:必須是采摘于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茶;必須是以高山的原生態小種野茶的茶芽做原料;必須采用正山小種的傳統制作工藝和創新技術制作而成。據了解,5公斤茶芽制作1公斤的“金駿眉”,每500克“金駿眉”需5萬多顆芽尖,需要20個熟練女工采摘1天。
由于“金駿眉”作為高端品牌茶的稀缺性,導致其價格水漲船高。短短數年,價格從問世初期的500克3600元一路見漲,身價已達萬元乃至數萬元。與此同時,隨著“金駿眉”聲名鵲起,除了“金駿眉”的兩大始創人江元勛的正山茶業公司和梁駿德自創的駿德茶廠外,在巨大的市場利潤刺激下,山寨版的“金駿眉”層出不窮,全國各地先后冒出了大大小小數百個生產“金駿眉”的廠家。混亂的價格,盲目的生產,讓消費者難辨真假,望而卻步。
2007年3月,正山茶業公司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申請“金駿眉”、“銀駿眉”的商標。而在當年2月,武夷山另一家茶葉公司也提出申請。2009年6月,商標局先后駁回了這兩家公司的申請,理由是:“金駿眉”是小種紅茶的一品種名稱,作為商標直接表示了本商品的品種名稱和原料特點,并且容易使消費者對商品及其原料產生誤認。
申請被駁回后,僅正山茶葉公司向商標局遞交了補充材料,提出復審。2010年12月,正山茶業公司的商標申請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復審。2011年2月20日,商標局發出公告,公告期3個月,公告期期滿之后,如果沒有人提出異議,商標就正式核準注冊。公告一出,在武夷山茶葉界掀起了軒然大波,質疑聲四起,多家當地茶葉企業提出異議。
2012年5月15日,國家商標局派員到武夷山進行關于“金駿眉”、“銀駿眉”商標注冊的調研,要求武夷山市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就金駿眉商標的歸屬問題給出一個明確的意見。兩天后,一封關于該商標注冊的異議信發到了國家商標局和福建省各級政府、媒體的手中。信中言辭懇切,指出“金駿眉”、“銀駿眉”是眾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源于正山小種工藝的創新,“金駿眉”紅茶是包含在地理標志產品《武夷紅茶》中的一項,不能被注冊為個人或企業的商標。信后附著不同意“金駿眉”商標以個人或者私企注冊的桐木村民戶代表、廠家的簽名和手印,滿滿8大張紙。
在這個過程中,武夷山市政府多次召集正山茶企和桐木村16家茶企開會協商討論。雖然雙方出于利益考慮各執一詞,而政府也只能起到協調的作用,但一個擺在面前的現實是,如果雙方陷入僵局,導致“金駿眉”、“銀駿眉”最終被判定成為“通用名稱”,無法以商標注冊,那將是武夷山甚至福建省茶葉界的一個巨大損失。
因此,目前達成的“和局”,顯然是有關各方在大局觀念下的一個折中選擇。從名義上看,“金駿眉”是一個自然商標,而在實際運作中,又允許符合標準的同行業來共享這塊“蛋糕”。“和局”的背后,無疑折射出當地政府的意志,那就是把“金駿眉”這個擁有巨大無形價值的金字招牌留在武夷山,讓她健康平穩的發展下去,同時維護武夷山紅茶的整體利益和良好形象。
(本文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