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 應將中文定為工作語言
來源:四川圣興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09年12月22日 查看次數:1287
中華商標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葆霖昨日(2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提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在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體系中應將中文作為工作語言。同時建議我國政府應就此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式遞交提案。 據介紹,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體系是指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的多邊國際條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和《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的規定,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為締約方的國民到其他締約方國家取得商標保護提供的便捷渠道。與逐一到各國申請商標注冊相比,馬德里體系程序簡便,具有省時、省事和省錢的優點。 董葆霖指出,我國已經連續4年成為馬德里聯盟商標國際注冊被指定最多的國家。國內企業通過商標局提出的國際注冊申請已經連續4年居馬德里聯盟第八位,居發展中國家第一位。但是,國際局的商標公告使用的是英、法文,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看不到中文版的公告,中國人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的商標注冊動態不了解,往往是我們的商標被別國搶注了都不知道,以致不能及時提出異議,造成權益的嚴重損害。或者是我們的商標與別國的商標發生撞車也不知道,往往是別人打上門來才知道與別人發生了碰撞。 “國際局在商標國際注冊工作中使用中文,實際上是一個雙贏的選擇。”董葆霖說,聯合國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分別將中文作為工作語言,所有的聯合國文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文件都有中文文本,大會都有中文同聲翻譯。由于國際局的公告沒有中文文本,中國的企業和個人的訂閱寥寥無幾。如果國際局把中文作為工作語言,中國人看得懂商標國際注冊公告內容了,不僅隨時可以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而且公告訂閱數量也會大增,不僅有利于維護中國商標權益,更將有利于維護商標國際注冊秩序。同時因為方便了中國人的國際注冊,中國商標正逢“走出去”進行國際注冊申請的時機,中國的國際申請量也會大增。中國的有效商標現為270多萬件,申請一個國際注冊商標的基礎費用是653瑞士法郎,如果中國每年去申請國際注冊的商標多一萬件,國際局就可增加收費600多萬瑞士法郎。這有利于中國企業的商標權益在國際上得到保護,也有利于在中國維護國際注冊的秩序,WIPO的收入也可能會大大增加。 董葆霖介紹說,他的建議不能直接對該組織提出。因為只有該組織的成員才有權提出提案。按照程序,提案應由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經由該組織在中國的牽頭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我國外交部,由外交部正式遞交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為此他希望此建議能引起商標局的足夠重視。新聞來源:法制日報
相關文章
|